2017年10月3日

戴花頭巾的女子


戴花頭巾的女子
8K 寶虹水彩紙 300g 38 x 27 cm 中粗紋
水彩寫生

去了羅浮宮之後,又激起我對古典繪畫的嚮往,想換個方式畫人物肖像,從小稿到鉛筆稿就用掉了一小時,之後用冷灰打底和暖膚色薄塗又用掉一小時,最後再花兩小時來畫陰影、頭巾、衣著及臉部五官立體膚色。

透明水彩有很棒的光感,只有薄塗時才能表現這種光感,國畫式濃墨和骨法雖色感強烈,量感也足,但光感會不見,多半以留白來加大反差,逼出光感,這種光感不自然,和人類視覺經驗不符,這是國畫水彩和西畫水彩在人物表現不同的地方。

柳毅的芭蕾舞者連鉛筆線都不用,讓皮膚的表面透著一層光感。關維興在薄塗時只用羊毛大排筆為了求得更薄的水彩及無硬邊畫面,其後堆疊也一直維持濕中濕,確保光感不消失。

高明度的肖像或人物水彩畫有別於水彩風景和靜物,這些都可用骨法及濃墨渲染表現出量感和色感,特別是靜物量感和色感可以重一點,畫面不至於太單調。

國畫的骨法令西方人驚豔,但在東方,許多人用國畫的畫法來畫水彩,作品看起來相似度都很高如同近親繁殖,在東方水墨水彩不分是常見的。

西方人稱筆為Brush,是我們的刷子,他們不會用骨法來表現人物,因為他們只會用刷的,不同的刷子,會因著畫家個人特質而產生不同的人物特性。

看國外畫家人物畫,覺得千變萬化,沒有套路,令人驚豔。而東方人畫的樹、人物、山、石及花草幾乎都借用國畫骨法,硬套出來的路數。這樣扼殺了創作的多元性, 使得國畫的格局過去一直不大,直到近年才因西畫的影響而有所變化和擴展。

我畫肖像水彩常常邊畫邊洗,外人看不懂,其實是為了維持軟邊和硬邊不同的特性,喜歡用骨法的人,畫面中人物硬邊和硬線太多,畫面花而雜,為了加重對比和量感,一次性的濃墨也破壞光感使人物顏色太生太豔,這都是常見水彩人物的敗筆。

看柳毅和關維興在濕中濕裡作畫好像很容易,但其實要畫出淡淡的高明度水彩肖像或人物的難度,遠非一般人所理解,即便是有油畫和水彩疊色技巧的人,也會在濕中濕的水彩畫法中感到極大的挫敗。

人物肖像寫生一直是我繪畫中的最後一塊拼圖,決心慢慢畫水彩來精實這一塊,相信一年後再回頭就會看到成長。這張肖像花了四小時,是我畫最久的一張人物肖像,但不管色感、量感和光感,都已朝著我嚮往的方向前進,表示過去我想用骨法快速完成肖像是不實際的,唯有改變方式和不停嚐試才能找到新的方向。

5 則留言:

  1. 在大學時一方面也是覺得國畫水墨受限很多
    所以最後選擇了西畫組
    西畫空間寬廣
    不過他們確實也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不斷演化創新走過來的
    是有根基的吧!
    當然若就賞畫的觀點來看
    這二者也各有各的美學
    但這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你這張人像作品相當棒
    水彩畫能畫到這樣的地步
    相當不簡單
    尤其臉部的膚色維妙維肖
    整體氛圍柔和纖美
    真的很美!

    回覆刪除
    回覆
    1. 西方繪畫一直有種開創的精神
      不只臨摩前人作品
      也想辨法開創自己的風格
      看透納的水彩會覺得早在19世紀初他們就已經用一種很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水彩了

      我們東方的水彩受限於水墨的框架
      水彩審美的標準也借用對水墨的認知
      因此水彩技法一直停留在國畫的骨法上


      西方不重骨法(筆法)
      但卻重水彩的技法
      不僅模仿油畫的筆觸感
      之後更超越油畫的表現方式
      成為另一種繪畫媒材

      這張畫的透明度和光感是我想要走的方向
      我會再試著花長一點的時間來經營肖像畫面
      才不會像之前趕快大量使用重疊法畫水彩

      謝謝妳的欣賞~

      刪除
  2. 王先生您好,

    冒昧打擾,我是Finya,敝姓虞
    想詢問一下,我們即將在淡水河畔舉辦內部小型活動,很喜歡您之前有一張遠眺淡水河的水彩畫,希望能使用您這張圖當成邀請卡的封面,不知道您這邊是否有相關畫作的使用配合?
    這張:https://plus.google.com/107215170696681812271/posts/4sMowa3ichm

    或是您有相關聯繫方式!我再將目前我們計劃舉辦的活動細節提供您!

    我的email: finyayu@gmail.com 電話:02-27683306

    非常感謝您!

    回覆刪除
    回覆
    1. 抱歉email漏打
      正確為:finyayuan@gmail.com

      刪除
    2. 請使用,沒問題,都是我本人的畫作~在此回覆表示授權予您使用,煩請註明作者為 William Wang 即可~

      刪除